文、图/三明海斯福 曾悦颖
当熹微晨光穿透山间的薄雾,一个清瘦身影正穿梭于厂区交错的管廊间。他是吴发坛,从2018年的化学专业毕业生,到如今负责整个制造一部产品工艺优化的高级工艺工程师,他的工作始终与“突破”二字紧密交织。
数据分析:凿开效率之门
在生产线上,吴发坛擅长在数据分析中寻找突破口。在他眼中,每一组工艺参数都是生产现场的“矿石”,沉下心来研磨分析,便能提炼出效率提升的“真金”。办公室里,吴发坛的座位常常空着,他明白深入一线才是技术工作的思路源泉。每天,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在车间穿梭两万步以上,前往自己所负责的每一条产线做技术巡查。与一线员工深入交流了解操作难点、在繁多复杂的生产数据中挖掘技改方向、从设备运转的异常中捕捉改良信号,在看似琐碎的细节中,他总能找到潜在的优化空间。
一次记录溯源过程中,吴发坛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细节:A反应正常应进行18小时,但第12小时原料消耗已较为彻底,这意味着反应的最后6小时对收率的影响甚微,却牵动着排班的巨大变化——前者需要三个班次的人力配置,后者则能压缩至两班。这个小小的数据差异,在他眼中却是撬动生产效率的支点。他迅速行动,在实验室模拟不同反应时长对结果的影响。带着详实的实验报告,他提交了工艺变更申请,并在试生产阶段全程驻守车间,实时记录每一组关键生产数据。当第一批次产品检测报告显示各项指标均优于预期时,该工段的生产班次正式从三班减至两班,原本需要“大白大夜”连轴转的工作,技改后白中班就能从容应对,工作效率迎来根本性改善,员工幸福感也大幅提升。如今,这项技改已在多个产线得到推广,这场从数据分析中挖掘出的“微革命”,悄然改写了延续多年的生产节奏。
全程跟踪:以匠心筑牢安全防线
工艺工作中,新产线、新设备、新工艺的投用是家常便饭,吴发坛则是那个将“安全”刻入基因的守关人,他给自己立下两条铁律:“产前准备必须精益求精”“首批生产必须全程跟踪”。在他看来,调试不仅是技术的博弈,更是对隐患的围剿——唯有将风险拆解到毫厘,才能托起千吨产能的安稳。
2023年,产品B开展新工艺调试,由吴发坛担任项目负责人,从新产线的第一颗螺栓拧紧,吴发坛便开始以近乎执拗的细致对每一个步骤、每一道工艺流程进行反复模拟分析,为试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制定应急预案;投产准备阶段,则进行整条产线的试压试漏及调试工作,确保每一台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。首批物料投入的那一天,他成了产线的“影子”,反应釜运行多久,便守候多久,为及时把控生产细节,保障项目顺利投产,他在产线边驻守长达25小时,实时监测反应进程,直至次日晨光漫过设备,确认反应完全结束方才放心离岗。在他的主导下,公司多个重点项目实现“调试即达标、投产即量产”的高效转化,为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提供了强大产能支撑。
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独当一面的工艺骨干,吴发坛的成长轨迹里没有捷径可走,只有对每个工艺细节的打磨、对每次数据波动的较真、对每条产线调试的坚守。他用行动证明,所谓劳模精神,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把“差不多”雕琢成“零差错”,把“过得去”淬炼为“过得硬”,把“不可能”改写成“一定能”。